較之《蘇州河》《昨天》,這部電影對死亡進行了更深遠的探討和嘗試。與當下被大行其道的消費主義綁架的青年不同,千禧年前后藝術(shù)氛圍尚未消亡,像齊雷這樣的藝術(shù)家還能體驗一些大膽的行為藝術(shù),不過在普通人看來,這分明就是自殘,怪咖,精神病。更何況他們在做的,是關(guān)于死亡的行為藝術(shù)。主角死了,賈宏聲也跟著死了。
王小帥試圖把自己隱藏起來去接近藝術(shù)家的內(nèi)心,以至于隱藏到在影片“導演”那一欄顯示“無名”。
我一直認為,人類對死亡存在一種曖昧的迷戀。我為什么要來,我為什么活著
是為了看賈宏聲的戲,不管是真的假的。也不知道最后的死與今有什么關(guān)系。但拋開這一切吧,齊雷“你不受他們影響,也影響不了他們,有一種永別感,心里發(fā)毛”,藝術(shù)這個詞,確實不大好干,亦非你我甲乙丙。延續(xù)生活里,這樣無力感似乎無處無處。電影沒有打分,不好打,像紀錄片,還是會接著每日一片,完成我的計劃。此外,生活還在繼續(xù),職業(yè)和夢想,只能一條路到黑。
胡吃海塞真的是治癒系的一個良方。幾個小時前,還真是想摔手機。這篇《生與死的理論和實踐》,用三天業(yè)餘時間碼字,就快寫完的日誌,因為草稿保存出了問題,回到了三天前的原始版本,再也沒有辦法復原??稍谒簏S鱔、椒鹽雞軟骨以及魚湯娃娃菜的安撫之後,心情迅速平復,看來還是寫個後記吧。
幾天前(19號)看了HKAFF的一場《極度寒冷》,五年之後第二次觀看,放下了自己心中的造作,反而把這部曾以為“造作”的電影,看出了一些話頭。這些話頭一旦說開,則若懸河。電影是講一個叫齊雷的藝術(shù)青年“假死”的故事。齊雷常思考死亡,他想做一組行為藝術(shù),在立秋、冬至、立春和夏至四個節(jié)氣分別進行土葬、水葬、火葬和冰葬。可是沒想到,冰葬時,齊雷真的凍死過去,親戚朋友很傷心??升R雷卻沒有真死,他躲在京郊的小四合院,孤獨存在。後來他又自殺了,可再也沒人關(guān)心,因為大家覺得他早已死亡。
在立春和夏至之間,齊雷其實反復思考過冰葬的問題。而且,他的姐姐還鼓動他的哥們兒以及女朋友,把他帶到精神病院進行檢查??上母鐐儍涸捥?,被醫(yī)生當作了要…
人性??偭晳T被哲學家灌輸以某種符號式的崇高主義信仰,影片中的行為藝術(shù),看似完成了一場圣潔的祭祀,它包容著對于生命的大愛和對死亡的敬意,完成了藝術(shù)家對人性的探索。但實質(zhì)這場死亡盛宴背后的陰謀卻異常的詭譎和放蕩,至于“人性”,它更適合拆解為“人”和“性”兩個詞,前者死了,后者則繼續(xù)得以繁衍并被發(fā)揚光大。
齊雷的心中隱忍有一種恨,但在他的作品中升華成為一種畸形的愛——自戀,它成就了他的藝術(shù),同時也毀了他的世界。他困于其中苦苦不能自拔,一步步把自己逼進了死亡中。齊雷其實是個單純地不能再單純的人,甚至有些無知和可憐,他的眼神清澈到如同一只惹人憐愛的小白兔。他選擇了忠于自己的內(nèi)心,但卻不得不面對如同死亡般的絕望,空洞的眼神和麻木的表情,在對死亡的探索的同時似乎注定了走上不歸路,而其實是他太過于單純地覺悟到了世界的荒涼和浮躁,這一次次地敲擊著他敏感的神經(jīng)。他渡不過死神的教唆,在那棵樹下割破了動脈,希望自己的血液和靈魂能與自然融合并獲得重生。
齊雷的純粹在于無法割斷現(xiàn)實和夢想之間的分界線,那條線可以拉…
行為藝術(shù)本身是反思生存 不是結(jié)束生存
但 總有人生來就是殉葬者 出于選擇 決定尊重
光影和構(gòu)圖真的沒的說 截圖了幾張比較喜歡的 賈宏聲本身自帶的憂郁氣質(zhì)渾然天成 馬曉晴演技好 但總體總覺得有點平淡了 不過生活嘛 歸于平淡才會有行為藝術(shù)的產(chǎn)生嘛
因為困于家中 近期狂刷第六代 喜歡長鏡和自然的光影 飽滿的生命力 90年代的新潮和藝術(shù)真是令人向往
“極度寒冷”暴贊!肉體與靈魂的辯證是永恒的議題
轉(zhuǎn)載請注明網(wǎng)址: http://www.apparelhr.com.cn/archives/id-789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