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主流被主流打壓,所以非主流只能依靠自己的能力,讓非主流的品質和才能成為主流,漸漸地,非主流就成了主流,主流也就成了非主流?!泵菜朴械览淼囊痪湓?,其實完全沒有道理。Ivan抱著Windson,說他是自己此生最愛的男人,Windson雖然能夠明白一切,但還是下不了決心。我也搞不懂,Windson既然不是同性戀,那他為什么對Ivan還這么戀戀不舍,讓人始終誤會有希望把他變成一個同性戀,事實上,他直到結尾都還是一個直男。非主流即使再優(yōu)秀,始終還是非主流,主流即使心知肚明,卻還是無動于衷。
全片肉欲橫生,充斥大量蒼白無力的旁白,片子的后半部多分地賣弄風格技巧,對生命的探討也忽淺忽深,顯得有點枯燥無趣。尤其是片尾對未來的預言,顯得不倫不類,讓人摸不著頭腦。
一個人究竟可以活多久?死了以后是不是真的了卻了所有的記憶?
如果自己給自己設定一個生命的長度,那個點到了,你敢不敢如約而死呢?
沒有人愛并不可悲,可悲的是那個讓你瘋狂去愛的人一直沒有出現(xiàn),而守著的只是所謂愛情這個動作。
如果我愛你,我替你掃清你說不愛我的所有障礙,如果我愛你,我退下所有的衣衫毫不羞澀。
再美的風景沒有你,也不是宜居之地,再荒瘠的沙漠,只要有你,我愿停下里,永久留居在此。
總想要一段完美的關系,愛著一個人,掛念的時候可以說想念,悲傷的時候一起聽歌,偶爾纏綿在一起,沒有無休止的交代,自由隨性,但是永久。
如果找到了那個人,記得不要嚇跑他
很奇妙。
前幾天去北京前看名字隨便下的一部電影,在火車上看的時候才發(fā)現(xiàn)是部同志片。
看的時候很觸動,他們的感情也可以這樣自然又深入靈魂。
一切都很順其自然。
很平靜,很深刻,很感傷。
很用力,也很無力。
然后在北京,重新認識了一個人。
聽她說她的故事。
發(fā)現(xiàn)有些故事那么真實的呈現(xiàn)在你眼前的時候,比起看電影會覺得更不真實。令人恍惚。
聽她說的時候很自然的就想起這部電影。
這個世界就是這么奇妙的充滿巧合。
很感慨他們的故事。
很佩服他們的勇氣。
《永久居留》與《意》
導演云翔執(zhí)導的同志三部曲的第一部《永久居留》,被稱為是個人半自傳,影片描述同性戀愛上異性戀的甘苦。
看完之后,卻不由得想起由陳沖主演的《意》來,不僅僅是兩部片子或多或少都在后面把地點由香港移到了澳大利亞;同時,兩個主角,去澳洲的目的,都是華人追求”自由,美麗人生“的出路地!還有一個是導演真實回憶自己母親的記憶;一個是”半自傳“地描寫自己生命,情感的真實探索;
時代背景不同,性別,性取向不同,都有美好的回憶和酸苦的結尾;也就是說:悲劇的延續(xù)是恒久的!反抗悲劇是否就是悲劇本身?
同性戀與宗教
《永久居留》試圖全面打破同性戀,異性戀兩個世界在現(xiàn)實生活中人們心里劃出的界限;也試圖向另一個世界(異性戀,死亡)展現(xiàn),一切沒有“不同”!
同時,不知道是有意還是無意,男主角的第一個同志情人,居然是個”具有東方面孔特色“的以色列人(宗教元素);以及男主角去到耶路撒冷:走過-基督教,伊斯蘭教,猶太教的發(fā)源地;哭墻,死海。。。
無論你信仰如何?
人們常用海象征生命。
我覺得海更像死亡。
無邊無際,無始無終,不可知,不可測。
我們原是死亡之海里的精靈,偶然被浪沖上了岸,只好探險一番。
1
敲字,音樂隨機播放,突然跳轉到《永久居留》的電影原聲帶。
在悠揚的鋼琴獨奏中,男主Ivan念著獨白,隱隱約約聽到電影中海浪拍打沙灘發(fā)出的窸窸窣窣的聲音,一幀幀模糊的畫面突然在腦海中清晰起來。
“永久居留”指個人容許永久居留于某國的權利,但不享有公民權,擁有永久居留權的人稱作“永久居民”。
對于生活在某方無法認同自身的土地時
“永久居留”為什么要自殺?
轉載請注明網(wǎng)址: http://www.apparelhr.com.cn/archives/id-349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