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婦葉蘭心的一天,是從5點59分醒來開始的。老公做甩手掌柜,只會坐在心愛的沙發(fā)椅上發(fā)號施令。蘭心忙里忙外,任勞任怨。作為一家之主,服侍老公,照顧老媽,還要打理幼兒教室,做家務,選房子。
這不,女兒辭職回家來住了,在夢想和現(xiàn)實的落差下,老公又給女兒潑冷水了,而蘭心默默地給予女兒莫大的支持。除了在老公睡著三更半夜里偷偷看心愛的李察基爾外,還要關心女兒的終身大事,為全家人選房子,騰挪出錢支持女兒的夢想,卻又不小心踏入投資陷阱。
其實故事的主題很明確的,類似的主題也數(shù)不勝數(shù),但往往流于“主旋律”,能把一壺老酒,品出新的滋味,需要導演、編劇、演員的功力。
電影做到了,感覺很不錯。
在故事的開始,畫外音就在說一個問題——當年的決定。
媽媽說,如果你再堅持,我也會同意。
女兒說,我也沒那么堅定。
是的,一個有見識的成人,自己都不能做決定,而把“責任”推給了別人,這好像是不太合理。
然而,在傳統(tǒng)家庭結構里頭,太多的人往往就“服從”了這樣的決定。
那,這樣的“決定”是對呢,還是不對呢?
何謂一家之主?
男主父親坐在家中客廳的核心位置的沙發(fā)上,指揮著一切,對各種事情評頭論足,任何決定都需要通過他的認可,除了自己想做的事情,其他的一概不管。
女主媽媽整天忙得目不暇接,要顧到男主老公,要照顧自己母親,要替兒子和女兒操心,家中大小事情都經(jīng)過她手。
其實女主媽媽才是掌握實權的真正意義上的一家之主,而片中的男主父親更像是由于傳統(tǒng)背景而天然自帶的那種象征意義上的一家之主。
當女主覺醒后,真正的地位就開始發(fā)生了變化,男主看似還在做著決定,但是自己卻沒有施行的能力
同為新人導演,看完王希捷導演的《一家之主》,我不知覺回想起此前2021年阮鳳儀導演的《美國女孩》,2020年許承杰導演的《孤味》。
這三部電影,或者說這一類型的臺灣電影,在華語電影這個大環(huán)境下,其實都在探討一個關于“家庭”的主題。
而家庭的存在,就是一種微妙的血緣關系的相連。
因為你看到一家四口,并沒有表現(xiàn)得十分的熱絡,但卻因每天繁瑣的事情而產(chǎn)生了連接。遠在美國的兒子說要特產(chǎn),喊著媽媽訂機票。失業(yè)回家的女兒忙著自己的事,連快遞也要媽媽去到付去取,要穿什么衣服只會在喊
負評多是嫌葉蘭心覺醒太晚,覺得電影節(jié)奏不好。
但我卻覺得剛剛好。
作為一個單身媽媽,太清楚家里千根線等一根針的感受了。
習慣了在孩子上學的鬧鈴之前10分鐘起床做飯,也覺得靜謐的凌晨鬧鐘刺耳,我也常常還不等鬧鐘響起就醒來,按熄鬧鈴,用廚房里的叮當喚孩子起床。
忙完了孩子忙家務,再匆匆忙忙趕去上班,上班中途替父母解決一些零碎事,晚上回家又是一通忙碌,等孩子睡下已是近10點,還要在加班/家務/娛樂/洗澡/休息……之間抉擇一番,總不可兼得。
疲憊。常年每天只睡6個小時,深度睡眠53分鐘
首先,整部電影的結構,電影中除去女主之外,所有人的人物關系,是一種平行式的疊加。夫妻之間,母女之間,母子之間甚至于女兒和她的男友之間,他們之間的關系都是單獨成為一個線段,然而圍繞著母親這個角色,互相之間疊加形成一個總的邏輯關系,那就是母親在整個家庭的關系當中所具有的一種獨特的位置。
其次是人物心理線索的發(fā)展。電影一開始就是女主和自己母親的一段對話,看似很平淡但是意涵覆蓋了整個電影。這是女性對于自己家庭的一種犧牲,日常平淡生活中的一切似乎已經(jīng)讓母親完全喪失了自己
熱播劇情片 她才是那個一家之主——葉蘭心
轉載請注明網(wǎng)址: http://www.apparelhr.com.cn/archives/id-57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