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ing the devil’s advocate and against his better judgment, your reviewer is considerably more underwhelmed by Barry Jenkins’s Oscar champion MOONLIGHT (2016), which is pervaded by a charmingly nostalgic aroma, but the central relationship falls on the cagey side as if the filmmaker is too wary about its daring subject matter. Ergo, a cautious eye is set on his follow-up IF BEALE STREET COULD TALK, visualizing James Baldwin’s seminal novel, a ‘70s Harlem love story imp
所有看奧斯卡頒獎典禮的影迷,對2017年那場可以載入史冊的大烏龍一定記憶猶新,最佳影片頒錯獎這樣的事情不但是當晚的最高潮,可以說是近十年最值得人回味的奧斯卡瞬間。而這場烏龍背后最大的贏家,應該就是最佳影片《 月光男孩 》的導演 巴里.詹金斯 。這位黑人導演,用一部沒有任何大牌的全黑人卡司獨立制作,將那一年風生水起的《 愛樂之城 》從眾人看好的年度大贏家的寶座上硬生生拉了下來。
從頒獎典禮那一天起,這位之前名不見經傳的黑人導演走上了自己事業(yè)的高峰,在萬眾矚目之下,暌違三年
每次看電影之前我都會到豆瓣看一下評分,大概掃一眼影評,都很受用,但是這部電影跟我的期待落差太大,看完真的想罵臟話的那種,導演有一種魔力,就是激怒觀眾的神奇魔力,至少把我惹毛了。難以理解這樣一部充滿bug而又矯揉造作的電影竟然好評如潮,在爛番茄網站上的好評高達95%,就因為政治正確嗎?他們到底看到了什么?我到底錯過了什么?
電影提要:發(fā)生在20世紀70年代的美國哈林區(qū),一對年輕的黑人情侶Fonny和Tish的愛情故事。一個大雨的夜晚,男主Fonny奪走了女主Tish的初夜
很多反映美國黑人被歧視的電影,初看確實會有共情感、同情、憤怒、為黑人打抱不平的沖動,但是,看多了,你會發(fā)現,黑人被歧視,卻又無處控訴,就跟打仗一樣,敵人就在你面前,你卻看不到敵人,連敵人都看不到,你怎么勝利。
美國官方是反對歧視的,白人嘴上也是喊著人種平等,也不乏部分白人為黑人挺身而出的,但是,現實中,平等卻只是一個口號,恰恰因為這個口號,讓白人對黑人的歧視變成隱性歧視,看不見的敵人,你更加無能為力了。
總而言之,美國還是白人的美國,白人有肉,剩下的跟著喝口湯,白人沒肉
作者: Erin Overbey (The New Yorker)
譯文首發(fā)于《虹膜》
18年12月3日,《紐約客》推出了特別版的雜志特輯:入選的文章中,就包括詹姆斯·鮑德溫1962年的一篇書信體雜文《來自我頭腦中某一部位的信》,此文在次年被收入了散文集《下一次將是烈火》。盡管距今五十余年,鮑德溫有關種族歧視、貧窮和大規(guī)模監(jiān)禁的書寫,仍然能引發(fā)共鳴。巴里·詹金斯就是鮑德溫的現代忠實讀者之一,詹金斯曾憑借《月光男孩》榮獲2016年的奧斯卡最佳影片獎。而他的新作《假如比爾街能夠講話》
前年《月光男孩》拿到奧斯卡后,79年生人巴里詹金斯(Barry Jenkins)沉寂了一段時間,兩年后它攜《假若比爾街能夠講話》(《If Beale Street Could Talk》)卷土重來,成了頒獎季的大熱門之一?!都偃舯葼柦帜軌蛑v話》改編自美國作家詹姆斯·鮑德溫(James Baldwin)的同名小說,事實上自鮑德溫1987年過世后,其家人就不愿意開放鮑德溫小說的改編權,導演巴里詹金斯甚至是在還沒獲得授權的情況下就“擅自”對小說進行改編,那個時候他還是個默默無聞的廣告圈打工仔,盡管他一直懷抱電影夢
【假如比爾街可以作證】品質炸裂的犯罪片 詹金斯手上可把玩的似乎只剩下矚目的作者標簽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apparelhr.com.cn/archives/id-1059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