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各方人士對黃璐一邊倒的贊賞,我不止一次坐住了去看黃璐的戲,確定看不懂好在哪,得了獎的那幾個應(yīng)該主要還是因為劇本吧。
離開這種底層、邊緣、無助、破碎的人物形象,作為一個演員她能詮釋的角色所剩無幾。
死魚眼,臺詞永遠不清不楚,像嘴里含了口黏痰,人物性格千篇一律地貼近本人,導(dǎo)演看中了她的喪勁兒,喪得有氣無力,臺詞表述不清正好符合了小地方普通話不標準的劇情需要,她的影后說是僥幸不算過分,做節(jié)目走紅毯也是沒有一點精氣神。真的看到就想換臺。
這個三伏天也是松散無力
為什么那么真實,對話極少,紀錄片式制作,劇情豐滿,人物塑造完美。一個外國人,把中國底層生活,如實還原,無法不被觸動。想不通,怎么會有那么多差評,也許,文字青年從沒接觸過底層生活的緣故吧。驚訝于一個老外對中國社會,蓋頭下面的社會的深刻體會。老外比我們更懂我們,毫無顧忌,不帶色彩,公允而誠實。
女票是個文藝女青年,好久以前就跟我說要看三伏天,結(jié)果到日子本地沒有一個影院排片…突然發(fā)現(xiàn)有一家影院半夜拍片了,高興壞了,果斷買了VIP票去看,包場相依躺著看。
整體看,電影的對話并不多,給人的感覺就是電影里面的人都不愛說話,再加上悶熱的天氣,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人們流出的汗水,給人一種很悶的感覺,導(dǎo)演應(yīng)該就是要營造這樣的氣氛,讓觀眾產(chǎn)生壓抑的感受。
劇情的發(fā)展方面,電影的開始,從直截了當(dāng)?shù)慕o出了矛盾,男友和孩子的消失,在這個過程中,也介紹了人物關(guān)系、生活狀況和社會地位
人離鄉(xiāng)賤,我們都有“小鎮(zhèn)青年”那一刻。
在家的時候,牛逼哄哄,進城一趟,秒慫了,原來自己能做的主,都是個屁啊。
我最喜歡的反派影評,主持人,波米,說過:他相信電影能改變世界。
Me too。
因為,電影首先改變的,是,一個人的世界觀。
一部電影,你信它,它就是一種信仰,指引你的方向。
電影《三伏天》里,展示了三個小鎮(zhèn)青年的困境與慣性。
Sunny,一個彎的Gay,20歲男孩。在小鎮(zhèn)的最底層,廉價出賣色相。他相信,愛情一定是條出路。
白龍,一個直的Gay,30歲的時候,他很正常地追了一個姑娘
歌詞映襯即使在三伏天的酷熱中,如果身邊有一個親愛的人,世界就會變得輕松逍遙,涼風(fēng)習(xí)習(xí)…歌詞分享:今夜還吹著風(fēng)
想起你好溫柔
有你的日子分外的輕松
也不是無影蹤
只是想你太濃
怎么會無時無刻把你夢
愛的路上有你
我并不寂寞
你對我那么的好
這次真的不同
也許我應(yīng)該好好把你擁有
就像你一直為我守候
親愛的人 親密的愛人
謝謝你這么長的時間陪著我
親愛的人 親密的愛人
三伏天:女人喜歡的男人喜歡的是另一個男人
轉(zhuǎn)載請注明網(wǎng)址: http://www.apparelhr.com.cn/archives/id-133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