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在微博上看到喜歡的作家寫了一句話: 要學會享受不能以任何形式分享的快樂。這句話瞬間扎進了我心中時常暗自神傷的那個點。
是的,好像總有那么一刻,你望向某處的風景熱淚盈眶,激動地回頭想與周圍人分享,回應你的卻只有不明所以或置若罔聞。你拼命地解釋,張牙舞爪聲情并茂,恨不得將那片風景全部的美如滔滔江水般狠狠灌進他們的腦袋里。可是即便你再怎樣用力,人們也只會拒你于千里之外,搖搖頭,咂咂嘴,哂笑你是個怪胎。
以自我為中心的人總喜歡活在自己創(chuàng)造的小空間里,渴望理解,有些悲觀
第一本書
一塊石頭、一片樹葉、一扇找不到的門;話說一塊石頭、一片樹葉、一扇門。再說所有被遺忘的面孔。
這部影片如詩一般的展開,隨后用驚艷的詞句吸引你
正如開篇時編輯被那段詩意的文字吸引一般,當我們隨著音樂聆聽作者的敘述時,我們和編輯一樣被他折服。
然而天才和編輯的碰面是有趣的, 天才面對編輯時,是傲然的,他近乎瘋狂地表達著對自己作品的自豪,實際上是為了掩飾馬上可能會出現(xiàn)的失敗。然而,這次他得到了賞識。
第二本書
看豆瓣評分太低,有必要說下這部電影。敘事老套,這不用說,要知道一切藝術是內容為王,方法只是其次。再說這部電影平鋪直敘也沒影響到內容,并且有及其強烈的戲劇沖突(特別是有妮可基德曼的幾場戲),比一般用技巧(閃回、倒敘、穿插等等)去述說都好。還有人戲稱“基友”情,我就笑了,明明白白的如父如子、師生和朋友。要說缺點就是電影中文字語言有超越鏡頭語言的嫌疑。
我從來不知道,有哪部電影可以讓我坐在黑暗的影院里,如此泫然欲泣。
這是一段瘋子般的天才作家與井然有序的理性編輯之間的人生短暫交集。
一個什么樣的人,才會不顧一切地寫、寫、寫……迫不及待的寫一切他對這世界的解讀和情感呢?
一個什么樣的人,又會在浩瀚如雪花的稿紙中,耐心梳理另一個人的思想片段,將它們展現(xiàn)給世界呢?
作者和編輯的關系。恐怕一直是被世人遺忘忽略的,人們甚至意識不到每一本真正值得閱讀的好書背后,不但有作者的辛勤耕耘,也有編輯的慧眼獨具。
不
對不起 此文與影片沒有實質關系,慎讀。
另外,有才華的人,對于普通人來說,真的是非常殘酷的存在。
看到有人講說這是渣男作家的一生。
我重又回到了那樣的疑惑。
那些戳記一般鑲嵌在歷史中的天才,有幾個是不渣的人。
吃軟飯的柴可夫斯基,靠弟弟供養(yǎng)最終自殺的梵高,殺妻自盡的顧城,臥軌的海子…
梵高在畫畫之前在教會做傳道人,因為傳福音太過狂暴,被逐出教會,開始畫畫。
我常常想一些不切實際的假設:
假如教會沒有拋棄他,而是去幫助他,那么他還會是畫家么
《天才捕手》巨匠之作!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
轉載請注明網(wǎng)址: http://www.apparelhr.com.cn/archives/id-134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