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覺和Rebecca是同一類人,所以特別有感觸。
有一類人就是那樣,內(nèi)心的原則以及自我認定的普世價值觀大于所有,出于那腔熱血所做的一切值不值得,只有良心能告訴我,別人的評價都沒有價值,所有的犧牲都是為了使內(nèi)心的騷動平息,但是就像Steph問Rebecca那樣,“When will it be finished?“,Rebecca沒有回答,也不能回答,因為她知道,它永遠沒有辦法平息。
家庭的篇幅頗為冗長,但是卻必要。這部電影寫Rebecca,不僅僅是寫她作為一名戰(zhàn)地記者這個讓人獵奇的身份,更加要寫她作為一位母親,妻子,朋友
電影開頭就是特別美的微觀塵土,世界太大,多少在黑暗中飛舞的塵土,無人知曉。有束光芒照耀著塵土,多么可貴,他們盡情的飛舞,下一秒又落在無邊的黑暗中,難得還能留下一個剪影。
rebeca就是塵世間的一束光,照進那充滿危險的戰(zhàn)地里。
伊拉克地區(qū)的人肉炸彈制作過程,在鏡頭底下顯得神秘,圣光閃耀。而在爆炸的一刻卻顯示出巨大的滑稽感,生命這個對于宗教而言最需要保護的東西,卻在莊重的儀式后,成為傷害其他生命的工具。鮮血,哭喊,泥土飛揚。
rebaca始終保持自己的職業(yè)度,記錄整個事件發(fā)生的過程,但是卻在最后時刻還是忍不住,大喊走開,有炸彈。遭受爆炸的沖擊,rebaca被彈開,倒地。摔倒那刻他腦海里是身著白衣服的自己跌落在水面,美得不可思議,以及自己家庭一起的場景。
rebaca回到家里卻發(fā)現(xiàn)因為自己常年在外,家庭也產(chǎn)生了裂痕。
女兒和丈夫因為隨時擔心自己的去世,擔驚受怕,十分不利于孩子成長。丈夫指責,孩子恐慌。
最后他還是回歸到戰(zhàn)場重新拍攝,但是回歸的她,看到年紀仿若她女兒的年輕孩子被作為人肉炸彈的人選時
挪威電影,開頭挺震撼的,但主要還是講理想與親情,女主是一名戰(zhàn)地記者,在一次采訪中重傷回國,丈夫告訴她不愿意在提心吊膽地等她歸來,要和兩個女兒一起離開她,女主決定放棄工作,陪伴家庭,一家人相親相愛。本來一切塵埃落定,但大女兒上學(xué)研究非洲,拉上母親到非洲難民營采風(fēng),遇上種族屠殺,女主送女兒上車逃離后拿著相機重返難民營拍攝實況,家庭再次破碎,最后女兒還是原諒了母親,“當我想到那些天天生活在驚恐中的孩子們,他們顯然比我更加需要她”,女主再次踏上戰(zhàn)場,但作為一名記者,她除了記錄,無事可做,無法改變鏡頭下那些人的死亡,她一邊拍,一邊留下了眼淚...好片。
一千次晚安:值不值得,只有良心能告訴我
轉(zhuǎn)載請注明網(wǎng)址: http://www.apparelhr.com.cn/archives/id-564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