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么具有人道主義情懷
文革后的80年代,中國的電影實在是太輝煌了,幾乎完成了所有領(lǐng)域的第一輪探索。人道主義的情懷,懷念!
文/思與路
命運,是一個古老而神秘的話題。它是一個答案,讓一些人停止了思考,它又是一個問題,讓另一些人產(chǎn)生新的追問。我總會在某些時候聽到人說“這是我的命”、“這是他的命”、“這是我們的命”等類似的話。小時候聽到這些話時覺得說這些話的人很深奧,仿佛他們知道很多我們未曾了解的事物;大學畢業(yè)后聽到這些話時覺得說這些話的人在逃避,他們在現(xiàn)實的困境中只是無奈地嘆息;今天看了八十年代老電影《鄉(xiāng)音》后,我的腦海中莫名地思潮翻涌,我仿佛感到命運之神在向我傾訴,讓我不吐不快。
先從《鄉(xiāng)音》說起吧。
女主角陶春常?;卮鹫煞蛴嗄旧囊庖姇r總是那一句“我隨你”,可她也深知自己份內(nèi)的事情是服侍丈夫照顧孩子操勞家里的一切雜活。她偶爾也會有自己的一點小想法和小期盼,可她會謹慎地把自己的這點小想法隱藏起來,并有意無意地使丈夫泄露出意見,只要丈夫不認可,就從來不會自己耍性子一意孤行。不只是在那樣一個時代,即使到了三十年后的現(xiàn)在,在中國廣大的農(nóng)村,陶春的這種行為依然是賢妻良母的模范
我看了一個十分鐘的解說剪輯,但也戳中內(nèi)心的痛,淚水一會冰冷,一會溫暖,痛苦且熱烈。
電影名叫《鄉(xiāng)音》,上映于1983年,出自胡炳榴導演的田園三部曲,他于2012年已逝世。其他兩部是《鄉(xiāng)情》《鄉(xiāng)民》。
戴錦華先生曾有評價: 對愚昧的棄絕,固然是對陶春悲劇(死亡本身)的制止,卻并非是對陶春的拯救,因為他要以犧牲陶春之美、古老生活之美為代價。于是陶春致死不僅源于愚昧的謀殺,也是對文明的一次必要的獻祭。
該片既表達了女性主義思想,也是第四代導演對中國鄉(xiāng)土世界中的人內(nèi)心聲音的探索
某種程度上說,這部電影可以看作是第四代的一次“逃離”,因為它置身于文明之外——在一個偏遠的小山村中發(fā)生的一件心碎的事。然而這次逃離何嘗不是再一次的陷落。自然,愚昧的、無知的、落后的村莊里,女性的悲劇不斷上演。
陶春,上個世紀小山村婦女中的代表人物。任勞任怨,吃苦耐勞,對丈夫百依百順,印象最深的就是她的:“我隨你”。正是這樣的一種“愚昧的”思想,讓她對自己的病一拖再拖,最終絕癥(肝癌)降臨。
這又是一次“不可阻擋的”力量的降臨,與其說是癌癥讓陶春不能再活
從《鄉(xiāng)音》社會存在的內(nèi)部矛盾看主人公命運的悲劇性根源
轉(zhuǎn)載請注明網(wǎng)址: http://www.apparelhr.com.cn/archives/id-587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