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lly演女人放不下是因為他認為女性是美的,男子扮演女子是藝術,而男子扮演男子則是常態(tài)不值得頌揚。并且他欣賞的藝術是高度程式化的,這點上和旦角的動機真的一模一樣。
而Claire的意義,不在于女人登臺演出---這個在宮廷里早就開放了,國王的情婦還能演男角---而在于把一種自然的演出方式帶上舞臺。從此,戲劇以高度還原生活、提煉生活、表達生活來取代了對服裝細節(jié)、手勢、和臺詞節(jié)奏的執(zhí)拗。
兩人之間的床戲比較像舞蹈,有進有退,有鏡面模仿。而Billy突破自己的魔障真的演好奧賽羅,尤其是殺人以后的恐懼和后悔,完全把自己放入角色中,對他而言是極其難得的。最后的結局happy ending,不僅是兩人在一起了,而是他承認“我想殺你,但你沒死,我終于理解死亡這場戲了”。也就是說他真的像奧賽羅一樣深愛了苔絲德蒙娜,這才是完全意義上的大圓滿,彎男真的被拗直了。
記錄了一個特殊的年代,那時,舞臺上的女人還是由男人扮演的。Edward Kynaston,"the lovelist lady that ever I saw in my life" by Samuel Pepys. 由于長期扮演女性角色,Kynaston的性別特征也被弱化了。片中,他是一個雙性戀,被男性情人拋棄,后又被助手Maria的愛慕打動,最后和她緊緊相擁相吻。很懷疑電影情節(jié)的真實性。Kynaston給我的感覺,很像PB。當然不是指性取向方面。
情婦的幾句耳語,幾番誘惑,國王就下令女性角色可以,到后來,只能由女人扮演。多么輕率可笑。獨裁、專斷,想起這兩天鋪天蓋地關于金某的新聞。
最后一幕演出確實很精彩。我有一點不解,本來挺好的英國片子,非得美國人來演嗎?
昨天看了stage beauty, 沒覺得很怎么樣啊。
某評論講它描述了一個人如何尋找真正的自我的心路歷程。
我卻覺得故事華麗卻老套,無所不能無所不知的長相硬朗的出身寒微女主角,生命里有且只有舞臺的應該長相嫵媚(實際并非)陰柔的男主角,女主角通過默默守候/主動獻身,讓男主角知道自己原來是個“男人”(oh),兩人合演了經(jīng)典的奧賽羅,升華鳥...無論是感情還是對角色和戲劇的理解!perfect! life is so easy to be changed !
太圓滿了,沒意思。
舞臺麗人:口碑炸裂!不瘋魔不成活
轉(zhuǎn)載請注明網(wǎng)址: http://www.apparelhr.com.cn/archives/id-603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