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紐約看的首映?,F(xiàn)場的氣氛非常好,觀眾看得也津津有味。不得不說,這在中國人拍片子面向外國市場的情況下,能兩頭叫好實在不容易。票基本賣光了,我還是拍得rush tickets。 導演站在劇場前面,人非常的nice。
說說電影本身,雖然是說獨生子女政策成長下的一代的故事,倒其實不僅僅是因為他們是獨生子我覺得更反映大環(huán)境下中國人對于成功和成名的一種急迫的需求。
個人覺得凡是能夠引起人類共鳴的,往往不是特性更多的是共性。這群孩子在中央戲劇學院讀書,本身他們身上就已經攜帶了一種先天性的成名壓力了。再加上中國戲劇市場又那么小,那么有限,讓他們向上的空間更加少,這是前提。但是對成功的渴望不是中國,而是一種universal 的東西,所以大家非常能夠感同身受。說是成名之路,道出成名艱難,這才是動人的地方。
再說說角色塑造。這些孩子都很有特點,導演也談到了,當時做片子的時候就在想怎么突出角色特點使她們更容易被人記住,然后成功的是至少我非常喜歡里面地幾乎所有的characters,作為一個多角色的紀錄片,這一點很不容易。
畫面也是非常好
一般我不太看紀錄片,總是覺得可能會比較無聊,與自己每天的生活差距不大,沒什么可看的。但《成名之路》可以說是今年我看過的電影中(包括電影院里放的歐美大片)最好看的一個。
很難說這部電影里哪段是高潮。但很有意思的是它卻始終沒有丟掉觀眾的注意力與興趣。電影的節(jié)奏不算快,但又不覺得無聊。相反,這樣的速度剛好可以讓觀眾在看片的過程中細細品味哪位角色剛剛說過的話,或是剛剛發(fā)生的事兒。
這幫中戲的學生完全就是Fame這部歌劇的角色,所以可以說他們是在把自己的經歷與夢想演出在這部歌劇里。有意思的是,這幫年輕人在現(xiàn)代中國的大環(huán)境下,雖說有時有夢想,但從來不是淋漓盡致、天地不顧地去夢想,而是一直都隱隱約約地有一個非?,F(xiàn)實的旋律在心底,想著今后畢業(yè)會怎樣,找工作、嫁老公。。。所以,在這部電影中沒有人會戲劇性地大起,也沒有人戲劇性地大落,反而會很真實地像大多數(shù)人生一樣,走一步看一步,夢想、不屈向上的精神、迷茫、挫敗都摻雜在每天的生活中,在某個時間點回顧這段經歷時,仿佛看清楚了什么,說聲“哦,原來是這樣”
作為一個在中國出生長大,在美國生活多年的電影人,我對中國在海外媒體中呈現(xiàn)出來的形象感到失望。他們總是把中國刻畫成在文化上、社會上以及人性上與西方截然不同的國家。因此,我的創(chuàng)作力圖挑戰(zhàn)西方對中國的偏見,向他們介紹當代中國的復雜性。
在拍攝之初,我本打算拍一部關于中美文化差異的紀錄片,記錄“成名”這個概念如何在不同的文化環(huán)境中演變,尤其是在《名揚四?!愤@部美國經典音樂劇中,這樣一個典型的美國夢的故事將如何在中央戲劇學院和中國這塊土壤中本地化。隨著拍攝的深入,我的興趣和關注點逐漸轉移到80后獨生子女這個群體以及他們的中國夢:中國的年輕人如何定義和實現(xiàn)他們個人的夢想?他們的弱點在哪兒?什么樣的外部環(huán)境在限制著他們?他們的夢想在怎樣映射當代中國的現(xiàn)狀,以及他們對于夢想的不懈努力追求將如何影響中國的未來?
對于這些問題的思考伴隨著我長達五年的拍攝和后期制作過程。通過講述五個中國大學生及他們父母的夢想,我想說的是這些關于成長、追夢的故事,既帶有特定文化環(huán)境的印記
成名之路:但行好事,莫問前程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apparelhr.com.cn/archives/id-606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