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liver是幸運兒,他最后有托身之所只是最美好的情況。大多數(shù)的孩子的一生可能都被困在了那個挑麻繩的地方或者煙囪,或者在做著童工還受著虐待,或者是小偷,一輩子生活在臟亂的環(huán)境中。oliver勇于自力更生,不依靠他人,有自己的主見,懂得感恩,堅強勇敢。若換做是最開始和他一起挑麻繩的孩子,可能一輩子都在挑麻繩。他勤勤懇懇,也很有禮貌,但一旦面對他人的欺壓時,oliver也敢于反抗,敢于離開。還記得oliver挑麻繩的地方,孩子們正是長身體的時候,卻只能喝一碗飯,管理者吃著豐盛的宴席
情節(jié)還是老故事,地球人都知道。
畫面色彩和攝影角度都很講究,感覺像傳統(tǒng)的俄羅斯油畫。不知道大家有沒有同感?雖然里面的人還是臟臟的,但是臟得好看,凝重。
今天看了著名導演波蘭斯基2005年拍攝的電影《霧都孤兒》。觀影后首先讓我想到的是波蘭斯基的另一部影片——《德伯家的苔絲》。
兩部電影都是文學名著改編,講的都是英國發(fā)生的故事,兩部電影的結構與攝影有許多的共同點,而且都可以清楚讓人感受到,波蘭斯基特有的一種悲憫的氣息,從他的影片,可以看出對社會最底層的人生的深刻理解與同情。
影片直接從Oliver Twist九歲時說起,因為這個年齡是孤兒院的孩子們進入workhouse開始工作的年齡。在workhouse,Oliver被饑餓的童工們抽中,去向大人們要求更多的吃的,結果是被workhouse趕出,并險些被賣給掃煙囪的;慈善的棺材店的老板Sowerberry先生留下了Oliver,在這里他不用再為食物發(fā)愁,但Sowerberry太太及一起工作的稍微年長一點的孩子卻看他不順眼,Oliver只得再次逃亡,逃向倫敦。初到倫敦的Oliver即被帶入了一個盜竊團伙,偶然的機會,喜愛讀書的紳士Brownlow先生想要收養(yǎng)Oliver,但那伙人卻并不想就此放過他。
波蘭斯基的可貴不僅在于他講述孤兒Oliver的遭遇,更在于他以Oliver為線索
平安夜從教堂歸來,坐在沙發(fā)上慢慢地看這部片子,對狄更斯原著的印象淺之又淺,甚至忘了奧利弗的最后結局。
同樣是探索呈現(xiàn),贊揚與批判著不同的人的人性。可波蘭斯基的高明是將黑白分明中間的灰色 一點點勾勒出來。借著奧利弗的純潔堅持,比爾惡狠狠地蹂躪,那個明明算是惡棍卻總有些溫馨流露的費金介于兩者間,顯得更加真實動人。
貪婪自私的本性里,偶爾透露出的一絲光,讓人唏噓。
終究是他給那群饑寒交迫的街童,一碗并不干凈的飯和一間僅能容身的房,讓他們得以生存。
生存是第一要義,于那些街童而言。
霧都孤兒:大師的普及之作
轉載請注明網(wǎng)址: http://www.apparelhr.com.cn/archives/id-90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