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主義的視角看中國的片子,我是中國人;窺奇的心思觀察人物的言行和場景的變幻,仿佛那段歷史于我是陌生人。教育意義的電影,意識形態(tài)的電影,娛樂的電影
張瑞芳不夠漂亮。只是我在想以我的眼光和想象力也看不出那種發(fā)型下臉色的性感。整個看片過程中一直禁不住想象我心目中的現(xiàn)代性,盡管有關此的所有均來自于昆德拉的小說或是別的讀物,而如今它塑就了我。這是一部媚俗的作品,在某些說教的場面表現(xiàn)的尤其充分。人物在理直氣壯的說教的同時,以一種不以為意無可察覺的仰視和高高在上感睥睨眾生。
張瑞芳憑此片獲得殊高贊譽,我以為是電影的原因和她本人相關性不大。她的表演沒有超出時代獨具一格,李雙雙的典型倒是反應了那個時代的某些想法。喜旺的扮演者仲星火,想我是孤陋寡聞而未有所聞。片子里他的表演最為出色,雖沒有脫離時代典型氛圍對于形象的渲染,然而典型中不失個性。這個符號化的人物在他的演繹下,人情味十足。
皇家的審美品位真是影響深遠,那個年代所有人對農村美學都略通一二
政治課老師偷懶,放這部老電影代替講課,說老實話我沒理解他本意是希望我們從中感悟些什么,想來大多數(shù)同學也不會有這感悟的閑心。
孤立地看,電影本身還是不錯的,比較單純,意圖明確。就是今日仍令同學們笑聲不斷。
但我在看的時候一直在想的是,它的拍攝背景是什么?一定還未到那十年。因為我們知道那時候出品的“文藝”作品比如樣板戲中,是沒有此片中這樣的男女感情描寫的。
果然,本片是1962年推出的。
1958年,“大躍進”開始,農業(yè)戰(zhàn)線“喜訊”頻傳。在這個背景下作家李準下鄉(xiāng),歷時兩年寫成小說《李雙雙小傳》,在《人民文學》1960年第3期發(fā)表。因受歡迎,隨即獲得電影化的機會。作者親自改編劇本。當時形勢已變,小說里故事情節(jié)原本是圍繞“大躍進”中婦女辦食堂來進行,而此時公共食堂政策已經(jīng)破產(chǎn),中心事件便改成了農村如何發(fā)揮婦女勞動積極性,正確開展評工記分。按此拍成了這部電影。
《莊子·在宥》有言:“幾何僥幸而不喪人之國乎!……一不成而萬有余喪矣!”“大躍進”的牛皮吹爆了不打緊,緊接著帶來的就是“三年大饑荒”
文學以文字為媒 介,對于形象塑造仰賴于想象而成的不可視形 象,而電影以影像為媒介,將形象更為具象地展 示給觀眾,兩者間媒介的差異對作品產(chǎn)生了不 同的影響。影片并非旨在實現(xiàn)女性的獨 立與解放,更多是對優(yōu)秀勞動女性的形象塑造, 比之“溫和的婦女解放”與“妥協(xié)的性別政治”, 《李雙雙》更核心的內涵應是“勞動楷模的展 示”。而影片廣為人知的“先結婚,后戀愛”的臺 詞,是在孫喜旺認知到李雙雙思想的正確性并 加以修正后,對于夫妻二人關系發(fā)展的一種解 釋,電影處理的問題依舊是對勞動的正確認知
女性解放 地位提升
自由戀愛
農村生活題材 自由明快 生活氣息濃厚
成功塑造了李雙雙這個勤勞勇敢能干的農村婦女形象
以李雙雙為代表的農村婦女們嘗試著在家庭與勞動中尋找平衡點 婦女們走出家庭 沖破舊時代的藩籬 提升著個人的生存價值
以喜旺為代表的大男子主義 從做飯婆 管家婆到“雙雙同志”的轉變 做好人怕得罪人到被雙雙教育幡然醒悟的轉變 影片肯定了婦女的價值
若要仔細探究 這樣的人和事在生活中或許并不常見
但生活確實需要這樣的輕喜劇來潤色
李準先生的劇本寫得有水平,說明他有生活??戳诉@部電影后,真的懷念毛澤東時代的生活,大家多淳樸,整個社會風氣是積極向上的。
現(xiàn)代人,一切向錢看,真的應該反思,社會主義是怎樣的?或是更好的?
優(yōu)秀!張瑞芳|扮演李雙雙的幾點體會
轉載請注明網(wǎng)址: http://www.apparelhr.com.cn/archives/id-219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