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戛納電影節(jié)頒獎禮上爆出一份令人吃驚的獲獎名單,由加拿大導演大衛(wèi)·柯南伯格領銜的競賽評審團將金棕櫚獎頒給了當時籍籍無名的達內兄弟作品《羅塞塔》,而更咋舌的恐怕要數(shù)法國導演布魯諾·杜蒙的《人啊人》橫掃評審團大獎、最佳男、女演員獎三項大獎,重現(xiàn)了 1991 年科恩兄弟的《巴頓·芬克》橫掃大獎的情形,要知道這不過是杜蒙的第二部長片而已!
然而,當年這部《人啊人》飽受爭議,首映時有觀眾忍受不了其緩慢的節(jié)奏中途離場,有的批評令人發(fā)指的暴力與女性私處畫面
在本質上,布魯諾?杜蒙的拍攝觀念與法國“新小說”非常接近,幾乎可以稱得上電影化的“新小說”。但這并不意味著對“新小說”非常了解之后就不必再看布魯諾?杜蒙的電影,畢竟,“新小說”在某些對傳統(tǒng)小說革新的大觀念之外,并無太多的限制,而更強調各個藝術家獨特的個性??藙诘?西蒙與羅伯?格里耶雖同屬“新小說”,但兩人的風格迥然不同;“新一代新小說”的情況更是如此。這個理解的前提有助于我們更好地欣賞布魯諾?杜蒙的電影。
布魯諾?杜蒙影片的風格首先是安靜。那種進入人心的安靜。不辜負這份安靜的,正是每個鏡頭豐富的“意思”。在“新電影”里,不再有“大小”的概念,每個鏡頭都是重要的,都需要導演尋求出“最適合”的角度、構圖、色彩對比及其輕與重的比例。鏡頭的“意思”不再受制于情節(jié)的高潮與宏大,甚至不受制于人物角色的“主次”。
風景的生命與主角的生命具有同等價值,藝術家如果不能感到樹木的呼吸的重要,那他對作為“角色”的“人物”的關注則成了非人性的誤導,而對普眾普遍激動的“高潮”、“刺激”的情節(jié)的刻意描摹…
杜蒙最“好看”的電影,也應該算是角色對白最多的一部。披著警匪偵探片的軀殼,濃重的懸疑色彩,而實質卻在不斷深入探討情愛和道德問題,當然少不免最關鍵的“人性”。這類沉重的主題一向是法國藝術片里的老生常談,再加上由一位哲學教授來導執(zhí),愈加散發(fā)出一種極其壓抑和絕望的意味。
我最欣賞的是影片中點綴著眾多開放性的細節(jié)(如男主角望向自然景色的空鏡頭、臉上時而浮現(xiàn)的微笑、突如其來的電影配樂等),這些指涉不明、模棱兩可的刻畫和設計讓這部枯燥漫長的藝術電影變得趣味大增
杜蒙繼續(xù)著他的小鎮(zhèn)怪奇物語,依舊是古怪呆滯的角色,壓抑的生活狀態(tài),克制的面部表情,向自然景觀的眺望,貫穿始終的命案,直白的器官展示,充滿禁欲主義氣質的啪啪場面,疏離的人際關系,人煙稀少的小鎮(zhèn)街道,一切都是熟悉的杜蒙元素,冷酷怪誕。
警察法拉,工廠女工朵蜜諾,校車司機喬瑟夫,這三人是影片的主要角色,同時三人也同時擁有或親密或疏離的關系以及這種不確定關系下涌動的激流。影片開始不久便出現(xiàn)了一具躺在草叢里的裸體女尸,并且還特意給了一個下體器官特寫,這是一名11歲的女學生
賽芙琳·卡尼爾主演,《人啊人》:從凡人到圣人的修煉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apparelhr.com.cn/archives/id-946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