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后堅持看完電影就第一時間把想法寫下來好了,不然隔幾天完全沒有了一手經(jīng)驗與感受。
我最大的疑惑是為什么片名是《又見奈良》?留給之后回答好了
劇情
以前看《十三邀》采訪唐諾的時候談及對電影的看法有一句話我深以為是,他說”電影的體量最多也就是一篇短篇小說的內(nèi)容“。而《又見奈良》就是一篇短篇小說體量的電影。全片的情節(jié)極為簡單平淡,再加上有著大量的留白,但其質(zhì)量卻不可謂不高,這其實就能看出在較短暫的情節(jié)中電影相較于小說的魅力。尤其是其含蓄而涌動的感情個人認為是高于《李煥英》的。
好的作品不在乎在哪里拍攝,即使受眾有不同的家庭背景,文化差異,也能有同一份感動。就像片頭說的那樣「全天下嬰兒的哭聲都是一樣的」
電影用幽默的對話讓反戰(zhàn)思想沒有那么沉重,并且對當今老齡化,無緣化的社會問題也有很好的描寫。老奶奶,小澤,吉澤,三人一起踏上尋找養(yǎng)女的契機是老奶奶熱心叫上一個人喝酒的吉澤一起拼桌。
三個人的關(guān)系也在尋找養(yǎng)女的過程中越來越深化,人物性格也越來越立體飽滿。
我覺得劇中運用的對比很明顯,面對同一事情不同人物的對比,同一人物前后對比。
《又見奈良》《再見奈良》
轉(zhuǎn)載請注明網(wǎng)址: http://www.apparelhr.com.cn/archives/id-8017.html